蘇州工業園產業轉型匯報會在京召開

1月5日,蘇州工業園區在北京召開轉型發展匯報會,商務部外資司、科技部高新司、國資委規劃發展局、銀監會監管部、蘇州政協主席王金華、蘇州市委常委、蘇州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馬明龍等部市領導及央企、金融機構、高校代表近400人出席了匯報會。 匯報會上,蘇州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馬明龍向與會嘉賓重點介紹了園區在新時期轉型升級過程中取得的階段性成果,以及在吸引新興產業、主導產業等方面的突出優勢和亮點。近年來,外向型經濟高度聚集的園區呈現出科技自主創新日益活躍的新趨勢;國際金融危機的嚴峻形勢下,園區克難求進,在創新中提升、在轉型中發展,不但在保增長、促轉型、塑品牌、重民生等工作中取得良好成效,而且促進了電子信息制造、機械制造、現代服務業3大主導產業,生物醫藥、納米光電新能源、軟件與動漫、融合通信、生態環保等5大新興產業的跨越發展。越來越多的大中型企業、跨國公司研發機構、總部經濟、金融機構、科研院所會聚園區,獨特的優勢為園區發展增添了強大的吸引力。 蘇州工業園區是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間最大的合作項目,開創了中外經濟互利合作的新模式。經過十多年的建設,綜合發展指數連續多年被國家商務部評為全國同類開發區之首,被海內外公認為亞洲頂級開發區之一,被中新兩國領導人譽為“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和國際合作的成功范例”。2009年5月26日,在蘇州工業園區開發建設15周年慶祝大會上,新加坡資政李光耀盛贊園區“青出于藍”,已成為中新兩國分享發展經貿經驗的平臺,也是兩國合作項目的重中之重;王岐山副總理表揚園區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不論是經濟實力、發展的速度和質量,還是體制機制創新,都走在了中國開發區的前列”。 開發建設15年來,作為改革開放和國際合作的試驗田和示范區,園區把借鑒新加坡等發達地區的先進經驗和自身特色融合起來,在發展先進制造業中起步,從九十年代大規模集聚外資企業,到世紀之初高新技術產業優化升級,再到近幾年來現代服務業的快速倍增、城市經濟的快速繁榮,今天的園區,不僅是中國乃至亞洲發展理念最新、發展速度最快、發展機制最活、最具競爭力的開發區之一,也已呈現出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比翼雙飛、高科技園區向現代化新城區轉型的全新發展格局。 園區從2004年起,就開始有計劃、有系統、有重點地進行轉型調整,相繼啟動實施了“四大計劃”、“一大工程”(即制造業升級、服務業倍增、科技跨越、生態優化行動計劃和領軍人才創業工程),加快從外延擴展向內生增長轉變,從資源依賴向創新驅動轉變,從制造業為主向“三二一結構”轉變,從人力資源優勢向人才資源優勢轉變,推動開放型經濟向創新型經濟全面提升,已經形成了良好的轉型基礎。 15年來,園區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長,GDP比開發之初增長了近100倍,地方財政總收入增長了500多倍,平均每天吸引外資近600萬美元,每兩天設立一家外資企業,每兩周有10萬平方米建筑竣工交付,綜合發展指數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同類開發區前列。目前,園區以蘇州3.4%土地和5%的人口創造了全市16%左右的經濟總量,萬元GDP耗能0.34噸標準煤,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4,單位COD和SO2排放量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18和1/40,已成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已成為園區發展的“雙引擎”,園區更形成了內資外資雙輪驅動發展格局和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先進制造業為支柱、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中節能、中國保利等央企集團均在園區投資了項目,被評為中國“最具投資價值開發區”。目前,園區在IC、TFT - LCD、汽車及航空零部件以及軟件和服務外包、生物醫藥等領域形成了具有一定競爭力的產業集群,以占全國十萬分之三的土地創造了全國約3%的IT產值、18%的IC產值和8.8%的離岸外包產值,初步成為國際先進產業的集聚區。 在全面實踐科學發展、轉型升級發展的過程中,圍繞加快打造“產業高地、創新高地、人才高地”,蘇州工業園區催生了許多新亮點:不但成為首批國家新興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而且成為全國“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2009年,蘇州工業園區新增總部型項目6個、各類研發機構29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5家、新興產業項目超過300個,西門子聽力、飛利浦醫療影像等跨國公司區域研發中心紛紛設立;區內中科院蘇州納米所通過國家驗收,園區生物納米園成為首個省級生物醫藥專業孵化器;園區沙湖創投中心正式投運,新增創投機構24個,總數達到85個、集聚資金規模超過180億元;園區第三批“科技領軍人才創業工程”項目成功評選,區內新增領軍項目、孵化項目、成長型項目近50個,R&D投入占GDP比重達到4.2%;園區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達到32.5%,金融商貿區新增各類金融和準金融機構50個、累計達140個,其中外資金融機構12家,占到江蘇省的三分之二,已建、在建和待建的金融機構總部大樓共15幢;園區綜合保稅區內的三星家電、捷豹路虎配送中心等項目相繼投產運營,綜保區全年監管貨值達490億美元,實現逆勢增長。 當前,園區的目標定位是“建設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科技工業園區和現代化、國際化、信息化的創新型、生態型新城區”,這已經徹底從“工業園區發展”的層面上升到了“新城建設”的實際操作層面,并正在從產業、創新、城市、社會等各方面推進轉型,努力打造全國轉型升級示范區。在這個過程中,園區既有包括世界500強在內眾多內外資企業常年耕耘的雄厚實力背景,也有與時俱進為區內16000多家企業提供全方位親商服務和幫扶服務的豐富經驗。以此為基礎的轉型升級,不單注重于將500強外資企業的研發中心、升級技術吸引到園區,也注重將國內大中型企業的優質資本吸引過來,與園區的優質投資環境“優優結合”、“強強聯手”,事半功倍地推進轉型升級。 作為產業轉型指導思想,園區制定了“3+5”產業規劃,把產業優化升級作為轉型發展的首要目標,大力發展電子信息制造、機械制造和現代服務業等主導產業,以及生物醫藥、納米光電新能源、融合通信、軟件及動漫游戲和生態環保等新興產業。像這次擴大投資規模的保利協鑫項目,以及去年11月奠基開工的中節能(蘇州)環??萍籍a業園項目等,都符合了園區的“3+5”規劃,也代表了接下來的產業發展方向。 在“3+5”規劃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蘇州工業園區的生物納米產業。事實上,園區已經形成了以蘇州生物納米園、中科院納米所為主要載體的生物醫藥、診斷技術和醫療器械、研發服務外包、納米技術等產業集群,聚集了一批掌握世界前沿技術的醫藥企業,比如在全球率先研究并生產出甲型H1N1流感病毒表面蛋白的杰恩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國內屈指可數掌握納米粉體生產工藝的華微特粉體有限公司、研發出具有世界先進水平治療冠心病植入性器械的桓晨醫療科技公司、研發出填補國內空白3分鐘測出血液活力的“干片式快速檢測儀及配套檢測板”的百倍生物科技公司等等。 匯報會上,中節能投資公司副總裁陳曙光,保利協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朱共山,蘇州市政協主席、蘇州工業園區中方財團董事長王金華做了致辭。會上,與蘇州工業園區簽約合作的分別有中信銀行分行大樓、保利協鑫地區總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一四所產品標準及檢測服務公司、中國電子集團蘇州長城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二期基地、江蘇省蘇南鹽業有限公司總部、中國外運江蘇集團公司東吳公司總部、英利能源(中國)有限公司研發中心等七個項目。 |
來源:
http://gov.finance.sina.com.cn/city/2010-01-06/119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