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聚焦科技創新 建立共贏合作機制

http://www.morana.cn/newdetail/5577.html

2023-05-29    來源:新華網客戶端

“光伏等新能源正站上時代的C位。”5月24日-26日,第十六屆(2023)國際太陽能光伏與智慧能源(上海)大會暨展覽會(SNEC)在上海舉辦,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在展會期間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新能源將充當未來綠色低碳世界的托底角色,產業正從資源、資本主導型向技術主導型轉變。

面對復雜多變的局面,朱共山主張企業聚焦科技創新主線,同時呼吁行業秉持抱團發展的“共同體”理念,有序發展,建立共贏共生的合作機制。

綠色低碳成為“必選項”

“低碳和零碳是未來生產生活的普遍形態。對于企業來說,綠色低碳不是‘可選項’而是‘必選項’。”朱共山認為,綠色低碳是在整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的基礎上,提高全周期、全要素的綠色生產率,實現綠色低碳發展。

“今天我們談光伏,其實同時在談風光儲氫等新能源產業鏈,以及源網荷儲的多元化變革,包括數字能源革命帶來的新型電力系統。”朱共山表示,當前正處于一個以光伏、風電、氫能等為代表的新能源與零碳科技同頻共振時代,在風光儲氫齊頭并進、全面迸發的過程中,一幅綠色低碳的圖景正在構建。

在“雙碳”目標引領下,新能源在能源體系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數據顯示,中國光伏發電裝機規模于今年3月底超越水電,成為第二大電源。從全球層面看,光伏等新能源發展勢頭迅猛,預計今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將在350GW左右,并于2026年、2027年先后超過天然氣、煤炭,成為第一大能源。

“風光儲共振效應加大,煤電逐步向基礎保障和系統調節性電源轉型,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正在加快建設,新能源產業正在朝著低價時代邁進。”朱共山說。

儲能方面,在源網荷儲一體化背景下,產業有望迎來爆發式增長。預計未來三年,新型儲能每年將新增80GW左右,到2025年累計規模有望達到230GW左右。氫能方面,隨著電解槽單線產能持續增加和電耗逐步降低,綠氫市場競爭力逐步提升。預計到2025年,綠氫有望實現與天然氣制氫平價,2030年有望與煤制氫平價,未來十年產量復合增長率將保持5%左右。

科技是第一能源

“科技是第一能源,科技帶來經濟性提升,迭代是客觀規律,升級是必然趨勢。”朱共山說。

當前,新能源多種技術路線百花齊放。朱共山認為,其本質歸根結底是關鍵材料、核心工藝與生產裝備的“單點突破”,推動產業鏈“全鏈起舞”。

2021年底,朱共山明確了公司戰略定位升級迭代方向,其中包括“科技協鑫”“數字協鑫”“綠色協鑫”三個關鍵詞。所謂“科技協鑫”,就是指科技是第一能源。在朱共山看來,這是新能源行業發展的本質,通過系統化的創新研究與應用推動企業發展。

2022年,協鑫集團旗下協鑫科技研發投入達到16.86億元,同比增長61.96%,占全年營業收入近5%。朱共山表示,即使在過去巨額虧損的壓力下,公司仍堅持研發,堅持投入,最終突破了技術瓶頸,成功實現了FBR顆粒硅規模化量產,并對整個光伏行業產生巨大影響。

業內人士認為,科技既是協鑫的基因,又是其取得成功的路徑。在產品戰略上,協鑫科技聚焦顆粒硅。同時,向上布局納米硅,向下打通光伏產業應用端,并戰略布局新一代鈣鈦礦技術。

當前,協鑫顆粒硅已獲得十余家光伏頭部企業客戶的青睞。隨著產能不斷釋放,顆粒硅市場占有率持續提升。以協鑫科技2023年一季度業績為例,歸母凈利潤達40.9億元,同比增長35%。此外,由協鑫科技主導的新版《流化床法顆粒硅》國標將于今年6月正式發布。公司顆粒硅核心優勢將進一步凸顯。

協鑫集團旗下協鑫光電作為鈣鈦礦電池龍頭,其產品轉換效率已經超過30%。

另外,協鑫集團還在半導體領域悄然布局。協鑫科技與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合資成立江蘇鑫華半導體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據介紹,該公司是國內率先掌握高純電子級多晶硅制備技術的企業,近年來不斷攻克多種前沿技術,目前已經實現硅片、硅部件的全面供貨。

“2025年,我們集團制造業銷售額力爭達到2500億元。”朱共山說,集團始終沒有停下研發腳步,已經在美國、日本等地積極布局研發機構,國內外研發人員有3000多名。未來,集團將全面聚焦算力電力融合,開辟國內能源算力產業創新集群建設新賽道。

行業應有序發展

“光伏產業不僅需要自我突破,融合新興技術,更需主動擔當。光伏同仁共謀、共建,才能贏得未來。”朱共山認為,能源轉型加速迎來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光伏行業發展迎來重大機遇期。同時,行業調整優化期接踵而來。

在SNEC舉辦期間,圍繞產能過剩、貿易壁壘以及原料和輔料供應鏈、行業生態構建等話題,多位行業大佬表示,隨著光伏產業的迅速擴容,無序競爭將成為制約行業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

在朱共山看來,光伏行業發展要理性,要從野蠻擴張、無序生長、大起大落的歷史周期波動中汲取教訓,擺脫低層次的行業內卷,走差異化、互補化協同發展之路。

例如,企業分工做好主業,深耕各類應用場景,避免同質化內卷,讓行業發展更健康。同時,以更高的戰略視野、更長遠的布局,在儲能、氫能等新賽道上布局謀篇,以組合式創新推動新能源系統建設。

朱共山同時呼吁,尊重知識產權,共同保護行業創新成果。企業應該以創新為王,在關鍵技術和“卡脖子”技術攻關方面攜手合作,取長補短。